近几年来,笔者偶尔尝试了一些指画创作,结果这批习作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意见,可谓有褒有贬。其中,有几位关系相当要好的朋友在私下都劝我不要再画指画了,他们说指画是跑江湖的人耍的伎俩,不入流。首先,我要感谢这几位朋友对我的关爱,但是有一点我不太认同,我认为指画绝对不是江湖杂耍。要说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把指画的前世今生弄个究竟。
不可否认,现在网络上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如用嘴作画、用胸部作画等等,可惜这些大都是形式大于内容,除了哗众取宠之外,基本上没有技术性可言,更谈不上什么艺术和学术了。说到底,凡事都应看其本质,不管是用手指作画、用脚作画,或是用其他器官和工具作画,最重要还是必须要画得好,如果画得不好,哪怕运用所谓“正统”的毛笔作画,也同样毫无意义。
笔者认为,指画不是江湖杂耍,其理由有三:
一是指画历史悠久。关于指画的起源,说法不一,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璪所受,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宏于是搁笔。”这段记载,是目前为止最早的一段关于用手指(辅助毛笔)作画的记载。
二是指画名家人才辈出,成就卓越。自清代至今,擅作指画(指书)且成就斐然者,除了有清代的高其佩、甘怀园、赵成穆、李世卓、高振之、佃介眉之外,还有近现代的潘天寿、钱松喦、虞一风、宁斧成、高冠华、梁崎诸家。当代有活跃于湖北的虞小风、四川的周正元、北京的吴悦石、河北的王之海,以及粤东的郭莽园、王秋奇和李永平等名家。而海外则有新加坡的吴在炎和日本的藤尺正子、筱原光美等代表人物。
钱松喦曾在《指画浅谈》一文中说:“指画属于‘文人画’‘墨戏’范畴,也叫作‘书房派’画。”既然是文人画,那就更加不是江湖术士所玩的忽悠套路了。其实擅指画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毛笔书画作基础,这一点,雍正年间的宫廷画师邹一桂就曾说过:“未有不能笔,而能指者。”潘天寿在《指头画谈》中也说:“要想在指头画上有所成就,必须先认真学习毛笔画。如果不在毛笔画扎下稳固的基础,而错误地认为指头画新奇,或者以为用指头来画可以取巧,可以好奇炫世,不愿在毛笔上下苦功,这是不对的。而且有了毛笔画的基础,还得对指头画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因此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指画家,其对毛笔的驾驭能力是不可能太差的。
至于为什么要用手指来代替毛笔,是有一定原因的,潘天寿说:“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指头画谈》)又说:“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亦系钝根之人钝法欤。”钱松喦在《指画浅谈》中也说:“要发挥指头的特点,而不能去追求出现毛笔画那样的效果。但是,毛笔画是指画的基础。”“为了突出指画的‘指味’,不用毛笔更为适合。”“要实事求是,重视指的特点,达到毛笔所达不到的效果。”的确,用手指作画,能产生一种与毛笔截然不同的朴拙感,因为手指不如毛笔灵活,也不像毛笔可以分成大笔、小笔、尖笔、秃笔、硬笔、软笔等种类,只能够用几个钝拙的手指头(也可用到手掌和指甲),但始终比较局限。另外,用手指蘸墨也更难控制水分,要么太湿,滴成一片;要么太干,难以运笔(指),正由于这种局限和不足,结果反倒出现一种清代高青畴所说的“以笔难到处,指能传其神,而指所到处,笔勿能及也”的化境。因此,用手指代替毛笔作画,不是单单为了形式而代替,而是为了达到毛笔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这才是用手指作画的真正意义。
三是指画已经发展成规模,有专门的学术团体和研究者。历代关于对指画的文本记载和理论书籍,除了上面所述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清代方熏的《山静居论画》、高青畴的《指头画说》;近现代潘天寿的《听天阁画谈随笔》和钱松喦的《砚边点滴》《八旬以后指画选》等。1983年,在虞一风的组织下,“中国手指画研究会”成立。由于指画鼻祖高其佩是辽宁铁岭人,因此指画艺术在铁岭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保护和发展指画艺术,铁岭作为指画艺术之乡,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出版了《铁岭文史资料·指画专辑》《指墨风采》《铁岭指画艺术》等近20余种指画作品集和文集,举办了各种重大展事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等,成立了“铁岭中国手指画研究院”,并创办《指画研究》刊物和中国指画网站。另外,粤东潮汕地区也是指画风气极其盛行,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刘昌潮、林受益诸家赴上海求学,便开始接触了指画的创作,1995年春,在刘昌潮的倡导下,潮汕地区成立了“汕头市中国手指画研究会”,会员至今已多达百余人,前些年出版了会员作品图录,其艺术分量也让人惊叹。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指画绝对不是江湖杂耍,但必须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从事指画创作的人都是真正的指画家,因为哗众取宠、滥竽充数者肯定也不乏其人。但不管如何,我们只能评判某个人的指画水平不高,但绝不能因某个人的水平不高,而否定了整个指画团体以及指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成就。(李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