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之说自古有之,这是因为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
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慢慢地,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再经过不断的简化才演变成了现代的汉字。
药渣里面发现的甲骨文
汉字与图画本是“同源”,
后经过逐渐演变,
更有书法与绘画“同源”之说,
成为文人画兴起重要理论。
书画本同源
笔墨表现出来的韵律美,以及它的无限造型能力,历来是文人所追求的。
笔墨不只是笔法和墨法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意境和精神上的追求。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有这样的评画观点:“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得来,此画与书通者也。”
元赵孟睢豆拍局袷肌分峋畋灸剩ǔ叽纾鹤�2705pxx横1220px)(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赵孟钐狻豆拍局袷肌吩疲�“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非常著名的题画诗,也是最能说明书画同源或者说以书入画的诗句。
“书画同源”或“以书入画”是古代文人画家独到的“绘画秘笈”,也是文人画家为什么注重诗书画同步发展而最终融为一体的根源所在。
清 八大山人 《岁寒三友图》(北京九歌2010春拍 成交价2128万元)
书画同源促进了中国绘画在线条运用上多元趣味的探求,书法抽象的形式美感丰富了绘画线条的功能——线条在绘画中,一方面负担了物象描绘的功能,一方面也展现了它独立的形式美感。
以书入画,
书法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
“画法取诸于书法“,
”书者往往善画,盖其腕转用笔之不滞也,此正以论画用笔同“。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中国画亦是依靠点线来表现
线条是中国艺术表现的灵魂。
因而,书法需习得。
习书法,首当习古
而学书法,就应取法乎上、溯本寻源,有“源”方有“流”。
临帖溯本寻源,也就是取法乎上,须当“习古”,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
宋 米芾临颜真卿《湖州帖》(江外帖)纸本(纵27.6厘米x横50.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康有为
“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初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启功
习书法,自当习古,临碑帖,
历朝历代,古人亦是自习古而来,
而今人,更应习古,
方得古今之韵。
一字之间乃至全篇,不论点画、结体、空间布白如何变换衔接,都是通过用笔来表现,不同的用笔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造型,通过这些形态各异的造型,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木木堂曾翔老师讲书法秘密》(可点击阅读)
然习古而不泥古,
方能书之生动气韵,
用一种不可思议的创造力,
与令人惊奇的多样性表现手段,
去形成新的风格。
曾翔书法作品
艺术是充满了变化才有生命,丰富的变化才有内涵,耐读、耐品味,也就是在合理合情的框架之内寻求变化就应该获得尊重,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也是书画之中的笔墨精神所在。
书画——笔墨贯连通古今
明徐渭《榴实图》轴纸本墨笔(纵91.4厘米x横26.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徐渭在绘画中将自己的书法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使人在泼墨写意中看到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以书入画,两相融合,逸趣横生,极具韵味。
明徐渭《榴实图》轴 局部 纸本墨笔(纵91.4厘米x横26.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法运用线条表现了文字,传达了书者的感情与情绪,也显露了作品的意境与情怀。